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什么是佛?
佛,即是佛陀,源于梵语的音译,
其意义是指觉者或智者。
觉知各种事物的原理而能了了分明,
就像睡梦之中觉醒一般,称做觉悟。
自己觉悟之后,
又能使他人觉悟的,
智慧圆满,功德无量,这才称做“佛”。
悉达多太子断绝一切烦恼,
悟道成佛之后,即自号为释迦牟尼佛。
大乘佛教认为,
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唯一的佛,
而只是
众多过去、现在、将来三世诸佛中的一位。
在大乘佛教的理论里,
只要人能断除烦恼、悟彻心性本源,
都能成为佛。
因此,佛不是特指释迦牟尼。



印度位于南亚大陆,
气候型从热带到温带,变化多样。
人们认为,
这样的气候和地理位置,
使人们喜欢思考而较少行动,
容易激发神奇的幻想。
那个时候印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而是多国林立、互相征伐。
高加索和中亚一带,
有一支游牧民族,叫做雅利安人,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侵入印度,
带来了雅利安文化。
后来,
雅利安文化跟西北印度的土著文化相结合,
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婆罗门教。
(原人,即梵天)
婆罗门教最高的信仰是梵天,
信众们认为这世界乃至宇宙,
都只是存在于梵天的梦里,
梵天一旦清醒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
根据教义,
社会分为四个等级,
即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是世袭祭祀,属于最高等级,
刹帝利是王侯武士,世袭军政,属于第二等级,
吠舍是从事农工商的普通劳动者,属于第三等级。
这三个等级都是自由的雅利安人组成。
此外就是第四个等级--首陀罗,
专门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他们基本上是被雅利安入所征服的印度土著居民,
后来就慢慢沦为奴隶了。


在这种严格的种姓制度下,
出身高贵的人
不会享用低贱种姓的人烹制的饭菜,
触摸过的水也不行,
更有甚者,
出身高贵的人,
莫说身体和衣裳被触摸,
连屋门、院子门都不让种姓低贱的人进去。
据传,
在印度婆罗门的教法十分严格的时期,
低贱种姓的人甚至没有居住城市的权利。
低贱种姓的人若诋毁了高贵种姓的人,
便会惨遭往口中灌铁水、沸油活活弄死的酷刑。
这些在古代名为《摩奴》的法典中也有明确记载。


由此过了一千多年,
直到公元前6世纪,
长久的思想压迫下,
形成了一大批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潮,
其中以佛教为代表,
也正是这个时候,佛教在人世间诞生。
依据宋代高僧普济的《五灯会元》
所列的释迦牟尼佛传的记载,
佛陀生活的年代为公元前566年-前486年,
他与中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同时代的。



释迦牟尼,
历史上确有其人,
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位先哲圣人。
关于佛陀的生平,
历史上有着参差不齐的记载,都疑莫能明。
最集中的反映有两点:
1
释迦牟尼是十九岁出家,还是二十九岁出家?
甚至还有二十五岁出家的说法。
2
释迦牟尼是何时悟道成佛的?
一说三十岁,一说三十五岁。


其实,
出家是在十九岁也好,二十九岁也好,
即使不甚准确也没有多大关系。
因为
佛陀的教理,教义俱在,
并无损于佛陀传教的精神。
不一定要考究出家,成道的年月。
释迦牟尼第一次传播佛法,
佛教称为“初转法轮”。


“轮”是印度古代
作战时用的一种形状像轮子的武器。
印度古代有一种传说,
征服四方、统率天下的大王叫做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出世时,
空中就出现金轮,
预示他前途光明,所向无敌。
这是多灾多难的印度人民向往天下太平的一种理想。
这里用金轮
来比喻佛所说的法,
会把一切不正确的思想,
像面临法轮一样自行破碎,
所以把佛说法叫做转法轮。
(鹿野苑初转法轮)
最早的佛门弟子
臂陈如等五人,
闻法之后,恍然大悟,
随即皈依释迦牟尼,
这就是后来最有名的五比丘。
释趣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
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从那时起,
佛教就建立起来了。
按照佛教的说法,
就是开始具备了“佛法僧三宝”。


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
佛法是宇宙的真理,
佛僧是奉行真理的人。
这三者
能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
是世间最难得、最受尊重的。
鹿野苑初转法轮后,
佛教具备了教团领袖、理论纲领和信众,
所以说从此佛教建立起来了。
此后,
释迦牟尼率领弟子
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传教活动。
释迦牟尼传教的地区,
主要在恒河漉域的中印度。
他的直传弟子
分散到四方游化活动地区和影响就更远了。
释迦牟尼
居住时间最长、与他教化关系
最深的地方是摩竭陀国的王舍城。
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灵鹫山
是他重要的说法布道的场所。
还有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园精舍,
也是他说法布道的重要场所。
释迦牟尼晚年居住在摩褐陀国的王舍城,
在他八十岁的时候,
离开王舍城向北方游行,
做最后一次游行教化。
来到南末罗国的婆瓦村时,病情转重。
最后,
释迦牟尼来到拘尸那伽城
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
洗浴了身体,
在河边的娑罗树林中,
头枕右手,面向西方,
侧身西卧,进入涅盘。
(后来所有佛的涅盘都用这种姿势)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
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扬的佛教,
被称为根本佛教。
佛陀逝世后,
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
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
由于佛陀生前
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
有不同的说法,
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
由此有了教派的分裂。
约在佛灭度后一百年,
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
,称根本二部。


此后一百余年间续有分裂,
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技人部派。
关于
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称和地区
均有不同的说法。
公历纪元前后,
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
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
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根据
《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
等阐述慈航普济的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
进行修持和传教,
而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
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世纪),
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
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上,
佛教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
同时
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
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
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
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
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
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
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
又称南传佛教;
北向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
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又称北传佛教。
这里说一下泰国吧,
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泰国约在12世纪。
13世纪,
泰国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为国教。
18世纪,曼谷王朝诸王都笃信佛教。
19世纪中叶以后,
拉玛四世对佛教进行改革,
形成新旧两派,
即法宗派和大宗派。


关于法宗派和大宗派,
这点之前讲过,
传入泰国的佛教教派就是大宗派,
戒律相对而言比较宽松,
不必戒烟,触摸金钱也不算犯戒。
四世皇在缅甸找到法宗派,
法宗派持戒更为严格,
一言一行都有讲究,
是“纯粹的僧人”,没有一丝“俗气”。
泰国的皇家寺庙、僧皇、高级别僧伽会僧官,
这类“国家脸面”,
基本都来自法宗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