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善信,大傢好!
無論我們出於何等因緣,相信能與佛教、佛法、佛牌結緣,大傢想必都是福報殊勝之人!
為瞭方便諸位更好的瞭解和認識佛教,“梵精舍”為大傢梳理出以下21個佛教常用詞匯及註解,願諸位從中有所收獲!
【 灑 圖 】
1、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三寶:佛、法、僧 。
(與自性三寶:覺、正、凈相應)
3、三學:戒、定、慧。
4、三資糧:信、願、行。
5、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6、三法印: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
1)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循環,過去、現在、將來,本無常態終歸幻滅。
2)諸法無我,是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沒有我的實體。
3)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故涅槃是寂靜的。
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說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7、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8、四聖諦:苦、集、滅、道。
1)苦諦(八苦):
a、生苦:初出母胎,冷風割體,煩惱業力,眾苦交集。
b、老苦:顏衰色變,體力減退,舉止言行,皆不如意。
c、病苦:四大不調,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無安。
d、死苦:五蘊分散,神識相離,茫然自失,業境現前。
e、愛別離苦:親族朋友,名位權利,一切愛樂,離失之時。
f、求不得苦:一切榮樂,可愛諸事,心生欲望,求之不得。
g、怨憎會苦:怨傢仇人,及諸事物,相遇會見,心生不安。
h、五陰熾盛苦:身、色、心、受想行識、無常,變易熾盛。
2)集諦(無明):
a、貪:名利財色,一切貪欲。
b、嗔:嗔恚忿恨,嫉忌不平。
c、癡:事理不明,迷暗愚昧。
3)滅諦:
無明煩惱,集諦業斷,我法執除,貪嗔癡盡,生死解脫,眾苦雲消,得寂滅境,安住涅槃。
4)道諦:
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其中,四諦裡又分迷界與悟界兩因果。“苦”是迷界果,“集”是迷界因,“滅”是悟界果,“道”是悟界因。
9、四攝: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10、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11、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12、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樂,勤神足是精進無間,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觀神足是心不馳散。
13、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14、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15、五力: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
精進力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
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
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
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這諸惑。
16、五古佛:嘎古三陀、苦納卡瑪羅、嘎灑波、喬噠莫、阿裡呀咩呆。
16、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17、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18、七覺支: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覺分。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
1)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
2)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3)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4)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快樂。
5)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6)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7)舍菩提分,即舍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19、八關齋戒: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塗脂粉香水,不穿華麗的衣服,不觀玩歌舞妓樂,七不睡臥高大床褥,八不非時食。
(日中一食,過午不食)
20、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不邪見。
21、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
1)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
2)行:造作諸業。
3)識:業識投胎。
4)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5)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6)觸:出胎與外境接觸。
7)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
8)愛:對境生愛欲。
9)取:追求造作。
10)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
11)生:再受未來五蘊身。
12)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人的一生很短暫,最大的幸運應該是運用“智慧”讓心靈獲得自由與祥和,而打開“智慧”的珍貴“法寶”就蘊藏在佛陀的教誨當中,願我們的分享可以為剛入門的佛友們提供些許幫助,願大傢早日成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