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问过我一个问题,泰国佛牌里面,壁虎圣物是不是有两种,一种是叫做读给,一种叫做精族?
这个问题很早以前我就问过泰国人,还和国内的牌商吵过架。泰国人的看法很简洁明快。确实是有两种。
但是“我们泰国人”又不都是学生物的,在泰国人看来,读给指的是大壁虎,浑身五彩斑斓。“你们中国人”拿他的尾巴做药材,可以壮阳。精族是小壁虎。都是一种东西,没什么可以区分的。
如果这么说,大壁虎也就是读给,应该就是国内的蛤蚧了。相貌甚丑,尾巴的粉末入药可以壮阳。小壁虎就是普通的蜥蜴了。
说实话,确实没啥可以区分的,真没意思。不过这两者的法效确实略有不同。读给的法效是招财,防盗(因为蛤蚧会发出很响亮的叫声)有供奉龙婆kern读给的家庭,在遭小偷的时候突然全家人都听到了蛤蚧的尖叫。
而龙婆乃的精族法效是招财,一对精族的法效类似燕通,可以招桃花维护姻缘,多只精族的组合佛牌,可以招财,让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变得很好,
在佛牌圈子里(因为一千年前就有壁虎刺符,后面会说到)。泰国的壁虎法脉有两大源头,一支是“读给”的开光法脉,起源自素攀府招财圣僧龙婆kern,他也是泰国开光鳄鱼第一人,龙婆lum,龙婆神尼等都是他的学生。
另一支就是精族的开光法脉,“起源”自大城府的圣僧龙婆乃。龙婆乃的辈分很多人都低估了,其实师傅2532年就已经圆寂,和龙婆doo是同辈。他早年有和大城府本地的多位刺符宗师修行,和大城府老龙婆碰,阿赞兴派湾与阿赞莱都是师兄弟关系。也是龙婆敢的学生(但是不是师徒)。国内有人说他不是龙婆蜀的弟子,然而寺庙方有明确记载,他曾经和龙婆蜀学过两年多,传承是毋庸置疑的。
实际上,这两支“不同”的壁虎法脉,传承都得自龙婆蜀,因为有记载龙婆kern的师父龙婆nong并不会壁虎法,龙婆kern曾经和龙婆蜀一起跟随龙婆nong修行,从龙婆蜀处学到的壁虎和鳄鱼的开光法。龙婆蜀这个“泰国动物冠兰之祖”真名副其实。
然而壁虎符法的传承,最早起源地大家可能想不到,是中国。准确的说,是云南西双版纳。
说一个颠覆佛牌圈的认知,贝叶经书。刺符,动物冠兰,很多泰北的“兰纳巫术”甚至泰国大名鼎鼎的佛陀的冠冕祈福经。其传承都得自西双版纳的傣族巫术。只不过解放后多番浩劫,傣族的巫术已经失传殆尽。
就拿贝叶经来说吧,目前最古老的贝叶经书分别出土自云南和斯里兰卡。在云南被发掘的贝叶经书,最早已经有五百余年历史。而泰国古兰纳地区的贝叶法本制作方式(需要以高僧的袈裟布作为封面,现在已经失传)师徒相传的贝叶法本传承秘法(供奉槟榔,糯米饭,两根黄蜡烛,根据蜡烛燃烧的快慢,判断法本是否应该传给弟子)都是在云南傣族地区流传的古老法术。所谓的“兰纳秘法”很大程度上,是被泰北法师改良,继承的傣族法。
刺符的祖师,泰国认为是布周十面派,但是布周十面派是素可泰王朝初祖时代的存在,他的刺符法又是得自何处?在傣族,刺符的祖师叫做巴素物查(很多泰国的经文里面都能听到这个词)据说是释迦摩尼时代就存在的妖魔,浑身长毛青面獠牙,十分可怖,后来被一位佛陀的俗家弟子收服,成为佛门的护法。这位佛陀的弟子好吃槟榔,僧侣诵经的时候嚼服槟榔的习俗就是他所传下,会让僧人的诵经洪亮,口齿清晰,该弟子身穿白衣。这也成为后世刺符师的标配。从傣族传说记载来看,该佛弟子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第一位鲁士祖师魄鲁士。
从傣族的记载来看,布周十面派,应该是魄鲁士的晚辈。两位都有共同的爱好,会不会是师徒关系呢?
这是傣族纹刺的壁虎符印,虽然图片看不清楚。但是也能感觉到,和泰国本土的壁虎刺符一脉相承。
而傣族刺符甚至还包括传说中的山猪法,七段虎法。缅甸流传的法腊转运法,居然也是昔日傣族法师的得意手段。傣族法师制作的蜡烛,点燃后,可以保证战士们上战场平安归来。
比如这个战无不胜蜡烛,号称点燃蜡烛,战士持咒,可以让弓箭折返,敌人的弓断裂,战象无故跌倒。
而古巴磐石的新作七段虎。根据记载是"按照最古老的规矩,要收四两纹银作为酬金,酬礼要有弓箭,枪炮每样八个,九层华盖,十二对蜡条围在四周。让要纹身者在一肘宽门的地方睡下,四周要用剁好的生肉捏成老虎的七个部分的形状,纹到哪一节,就吃掉哪一节。纹完以后,要去偷吃另外七家人的饭,不要一味寻求好的食物,这样古老七虎法术便能够抵挡枪炮和弓箭(Krom kla pang)如果依然死于枪炮,那就是因为作恶多端,有洗不清的罪孽。以上是最原始的七断虎法术解释。"
当时我看了就觉得不对,泰北山区历来贫瘠,凑齐九层华盖,绝非易事,四两纹银,当地只怕土王才能随便拿出。这个禁忌也太不符合当地民情。搞了半天,原来是西双版纳的法术。那就怪不得了。
七段虎,本来是傣族传说里面的“彪”,一位虎神王子,具有不死的威能,身分七段,都可以战斗,必须一次镇压七段老虎,才能压服“彪”,他曾经和佛陀交手(当然是被轻易镇压)。是虎神里面战力最强的猛“人”。
傣族法本里面的“佛陀的冠冕”长经。传承比泰国的还完整。
傣族巫术的“招财咒”:阿航 韩诺密 吴姐当 撒马萨霸帝 撒撇车瓦 桑巴蒂 阿航萨甘达威 屋斋 杨素万那囊 连砸打些 桑唯独离 帕胡差那”。这个经文,和泰国本土所传的招财心咒极其相似。
评论